• 衡中同卷·2023-2024度高三一轮复习周测卷(新高考版·小题量)语文(二十九)29试题考试试卷

    第二段,长征五号与长征五号B运载目的地不同,难以比较哪个运载性能更优。故此项属无中生有。)5.C(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B项无中生有;D项原因表述范围扩大。)6.①材料一侧重报道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的新闻事件。材料二侧重回顾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材料三侧重介绍多级火箭的特点及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级半构型的优越性。②材料一属于新闻报道,侧重报道事件本身。材料二属于时事评论,侧重评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材料三属于科普短文,侧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6分)7.D(解析:“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错误。文章以“驿站”为出发点,依次从杜牧、唐羌其事联想开去,在基本围绕“驿站”行文的情况下,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是以说明三人的直言之勇为目的。)8.①境界大,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拒绝小感觉小感情;②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拒绝政治概念性的作品;③不排斥艺术抒情难但情感不矫揉造作。(69.②避从驿站切入,自由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拼情,属于散文;②《驿站清等细腻,文笔优美,情感充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哈传统散文的优点;③驿》兼”倾史实,视野广泛,境界局远,文化意蕴深厚,有太散文”的特点。(6分)乐不10.C(解板链会留”,“留”是“会”编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树领:臣愿封留足矣花秀指张良,木句的主语,美频断开,排除B项。)火11.C(解析:“相如顾召赵倒弟日”中的“御史”是指史官。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猴大夫、邑宰下属皆置“史”,是责记录的史官。秦等国常奉遣监察郡、县、军队約骨秦朝开始,御史专方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延宫吏,一直延秋清12.D(解标这样处理问题是不妥的”有马光并非认为张良处理问题不妥,而是解释了张良采用这种方式进言的原因。)13.(1)只是处理文书辞章和发发议论,(封赏)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5分)(2)群臣结束饮宴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啦!”(5分)14.B(解析:旨在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15.①该句实写登洛城所见洛水之景色;并化用《论语》中的名句,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将水和时间联系起来,使诗人也由奔流向东的洛水,自然地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之感,妙在一语双关。②“水声”是动景,“山势”为静景,动静结合;并以自然界的不变反衬“市朝变”,以“宫殿高”见证历史的变迁,突出了人事变迁之速,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妙在动静搭配和反衬手法的使用。③同时“宫殿高”写出的残存宫殿依然高耸着的情态,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当年的繁盛景象,在今昔对比中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慨,如盛势难再、权贵不能长存等,妙在使用联想和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 衡中同卷·2023-2024度高三一轮复习周测卷(新高考版·小题量)语文(二十九)29答案考试试卷

    ②亮点加分(依据以下条件,在立意档次的分数基础上进行加减)内容丰富:素材多元、引用恰当等文脉清晰: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等文气顺畅:手法丰富、语言有感染力等创新:谋篇布局等有创新之处【参考译文】越王勾践由吴国回来后第四年的一天,越王召见范蠡,并向他请教说:“父王去世后,我就继承了王位,过去我年纪尚小,没有定性,一出门就没有节制地打猎,回到宫中就无节制饮酒。我从不考虑百姓们的事情,只知道乘坐马车和船出去游玩,所以上天才会给越国降下灾祸,让越国受到吴国的屈辱牵制。吴国人对待我,更是欺人太甚,所以,我现在和您一起谋划攻打吴国,报仇雪恨,您看现在可以吗?”范蠡回答道:“现在还不可以。我听说,上天不肯成全的时候,应该等待天意的转变,强求的事情是不吉祥的,如果时机来临而不去完成,反而会遭受它所带来的灾难。不守天时,就会丧失威信而泯灭名望,颠沛流离甚至死亡。有的时候上天会夺回已经赐予你的东西,有时候上天会给予帮助,有时候又不肯帮助你。请君王不要过早地图谋攻打吴国。那吴国,迟早会是您的吴国,如果您过早地图谋这件事,那事情反而难以预料了。”越王说:“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句践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上一年我和你一同谋划讨伐吴国之事时,你说‘还不可以’。如今吴王整日里沉湎于酒色之中而不顾百姓的疾苦,扰乱民事生产,违反天时做事:听信谗言,喜欢倡优一类的艺人,憎恶疏远身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辅弼之臣,所以,贤能的人选择隐居不出仕,忠良的人精神涣散:剩下的都是曲意逢迎的奸佞小人,致使国内是非不分,朝廷上下苟且偷安,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吴国了吗?”范蠡说:“人事方面的机会已经到了,只是上天还没有征兆,君王您请再耐心等待机会吧。”越王勾践说:“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国,你说还不可以。如今伍子胥屡次向吴王进谏,吴王竟恼怒而杀了他。你看现在可以行动了吗?”范蠡答道:“吴王失道的行为还刚刚萌芽,天地还没有明显表示出什么征兆。如果我们现在先去攻打,事情不会成功,反而会连带一起受害。君王姑且等一等吧。”越王说:“好吧。”更多试题与答案,关注微信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国,你说还不可以。如今吴国天灾严重,稻和蟹都吃得没有剩余了,你看现在可以行动了吗?”范蠡答道:“上天的报应可说已经来到了,可是人事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那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然后才可以成功。如今吴国的天灾刚发生不久,人民都有戒惧之心,他们君臣上下都晓得本国的物资不能持久,一定会同心合力,拼命对付我们,所以现在打起来还有危险。君王暂且只管外出跑马打猎,但不要真正沉缅在狩猎上:只管在宫中饮酒取乐,但不要真正沉缅在酒色上;只管随意和臣僚们大摆酒宴,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正事。这样,吴国上层的统治者将会亏损德行(放松警惕),百姓将被弄得精疲力尽,使他们心怀怨恨而又得不到粮食,那时我们就可以执行天地的惩罚去诛灭吴国了。君王暂且再等一等吧。”到了这年的九月,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俗话说得好,饿着肚子等好吃的,还不如先吃到一碗粗米饭。如今一年快要完了,你看怎么办呢?”范蠡说:“君王不说这话,我也要请求君王攻打吴国了。我听说,捕捉机遇,好像扑灭大火和追捕逃犯一样,拼命追赶还怕来不及呢。”越王说:“好。”于是马上起兵攻打吴国,进军到五湖。

  • 衡中同卷·2023-2024度高三一轮复习周测卷(新高考版·小题量)语文(三十)30答案考试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评分意见】6分,每空1分,多字、少字、错字,该空不得分。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17.(3分)B.【解析】乙句标点用错有两处:一是两个冒号连用有错,二是“想到”与后面“迭代与升级”构成动宾关系,不宜断开。18.(3分)①不假思索(得心应手、随手拈来)②啧啧称赞(赞叹不置、赞叹不已)③步调一致(协调一致、同声相应)【评分意见】每填对一个成语给1分,共3分。所填内容必须是成语,其意思与所给成语的意思接近,能够与语境搭配。否则,不给分。1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以前国际中文教学是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的教学”成份残缺,二是“除了海外中文学者之外,有需求的人对中文学越来越多”结构混乱。正确修改示例:以前国际中文教学是面白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的教学,但如今发生了变化,其学群体除了海外中文学者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对中文学有需求的人。【评分意见】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两处给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20.(6分)①文中把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的巍峨雄伟比拟成人不愿认输和让步,把独龙江的奔腾气势比拟成人不愿受这两山的夹击而使劲将它们推开;(2分)②表达活泼,色彩鲜明,赋予了独龙江乡山水的人的性格与情感;(2分)③表意丰富,写出了独龙江地形狭窄、独龙族同胞生存的艰难,也为后文写独龙族同胞的人生辽阔精彩作好了铺垫。(2分)【评分意见】参照答案标注,按要点给分。21.(5分)参考答案:③曾居住过的木楞房已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漂亮又舒适的小洋房;④曾劳累过的驮运的骡马已休息,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车辆;②曾经历过的痛苦岁月已沉江底,取而代之的是色香味俱全的火红日子。【评分意见】5分。调整的句子与①的句式一致、结构基本对称,每处1分,共3分;语序调整正确2分。四、写作(60分)22.(60分)

  • 衡中同卷·2023-2024度高三一轮复习周测卷(新高考版·小题量)语文(三十)30试题考试试卷

    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长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日“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20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于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⑧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阳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③段写“我”由翠屏湖自然想到曾经在湖边的溪山书院讲学的朱子,从而引起下文描述朱烹来到书院的原因以及对古田的深远影响。B.“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是指朱熹在遭遇政治迫害的黑暗日子里,坚持信8

  • 山西省朔州市2022-2023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题.地理试题及答案

    (1)分析浙江光谷小镇建设的优势条件。(6分)(2)推测该光谷小镇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8分)(3)试为该光谷小镇的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8分)【答案】(1)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山环水绕,环境清洁优美,利于光伏、旅游等产业发展;光伏电站的落地对光谷小镇的发展带动作用强。(2)位于浙江西部的半山区,配套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小镇建设工程量大,投资量大;受投资形势和要素制约等因素影响,招商难度较大;前期市场培育投资大,周期长;人才引进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管理系统不够先进,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3)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投资,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制定针对特色小镇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 广东省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答案】(1)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受众面广;形式多样;两种制度同时发展。(2)新变化:增强市场主体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强调“以人为本”;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原因:国家战略需求;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人才短缺;国际环境的推动。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战略性号召。1958一1965年,中国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为开展卫星工程系统研制打下基础,从而为下一阶段开展卫星工程系统研制准备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等条件。1965一197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有研制、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1976一1986年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和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1986一2000年左右,中国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指挥与控制中心等新的航天地面设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和第一个利用地球静止轨道进行卫星导航的国家。2000一2010年左右,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已做好了载人飞行的准备,为中国早日实现载人航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嫦娥五号”计划启程,在月球采样并返回地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成功,信号覆盖全球;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升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随之开启,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摘编自李大耀《回顾中国自主发展航天历程纪念毛主席号召提出45周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答案】示例:中国的航天事业虽然起步晚,但一直在结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上快速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欠发达。在这一时期,中国主要进行了探索卫星发展和为开展卫星工程系统研制打基础的工作。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侧重于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的发展,以支撑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开始向航天强国迈进,进行了火星探测等任务。总之,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正确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 [百校联考]2024届广东省高三年级上学期8月联考(开学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4孙中山表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由此说明孙中山实行“社会主义”的意图是A.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B.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答案】B【解析】材料“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体现了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这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张,B项正确。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错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与材料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的信息,排除D项。5.下图为1928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侧面反映出F35302512.201341926192819301932193419361938年份A.毛泽东革命道路论断的正确性B.日本侵华对中共发展的破坏C.“工农武装割据”的日益发展D.国民党对中共政策不断调整【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到1933年之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的上升主要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有关,体现了毛泽东革命道路论断的正确性,A项正确。1933年到1936年的党员人数下降主要和“左”的错误以及长征有关,不是日本侵华造成的,排除B项;1936年到1937年党员人数开始回升主要和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关,不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影响,排除C项;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断调整并非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6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此观点意在A.阐明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性B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C.强调武装割据斗争策略的正确性D.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重大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农村变动”可得出毛泽东通过调查,认识到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性及农民的革命力量,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民力量强大,而不是武装斗争,排除C项;D项是在八七会议上,排除D项。7.1942年5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的科学。文艺工作者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这一精神A.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B明确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方向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对文艺工作的指导D.体现了中国革命重心转移的要求【答案】B·75·

  • [衡水大联考]2024届广东省高三年级8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饮马长城窟行》在历代的价值取向都不同,在东汉时期,“绵绵思远道”体现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在隋朝时期体现“鸣鼓兴士卒”,颂扬了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在唐朝时期体现“迥戍危烽火”,描述了对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的勉励及自勉,表现出文学作品体现作者价值取向,C项正确。文学创作风格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文学作品体现作者价值取向,没有体现出皇帝好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诗歌体裁的变化,排除D项。11.有学者对明清小说进行了研究,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明清小说小说作品内容简介《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做生意老实忠厚”,而买油的顾客和卖油供应者“单单作成他”,使他生意愈发兴旺《徐老仆义愤成家》阿寄历经艰辛,发财致富“尽从勤里来”《施润泽滩阙遇友》施复因为拾金不昧,归还失主,致使其生意兴隆,家道殷富,子孙兴旺,还免去性命之灾《刘小官雌雄兄弟》小店主刘德乐善好施,先后救助并收养了两个落难的年轻人,“无子而有子”A承担着士人的理想与责任B开启了通俗文学的先河C.都属于浪漫主义创作风格D.充斥着大量的落后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做生意老实忠厚”“尽从勤里来”“拾金不昧,归还失主”“乐善好施”体现了明清小说的教化作用,说明小说也承担着士人的理想与责任,A项正确。明清小说并未开启通俗文学的先河,排除B项;明清小说是世俗性文化,并非都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C项;材料中的小说均宣扬了高贵的品质,具有教化民众向善的作用,并没有充斥着大量的落后思想,排除D项。12.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简单质朴的“龙”的形象至今,对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龙的形象一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观察下图,可以看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C形玉龙甲骨文的“龙”A.玉器崇拜的统一性B.民族文化的多源性C.文字书写的传承性D.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简单质朴的“龙”的形象,后来甲骨文中也出现“龙”字,逐渐演化直至现在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连续性,D项正确。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并不是玉器,没有体现玉器崇拜的统一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龙”的形象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源性,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并不是要凸显文字书写的传承性,排除C项。13右图是宋朝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作品《珊瑚帖》,此帖中的“珊瑚一枝”,笔画尤重,所画的珊瑚笔架更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体现了米带“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创作理念。由此可知,米芾的书法创作A继承了王羲之行书风格B.开启了书画结合的先河C.凸显了对“意趣”的追求D.蕴含了理学的求实精神·66·

  • 湖南省2024届高三年级8月开学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春秋时代,孔子整理、总结三代文化的成果,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至秦汉,董仲舒又倡导尊崇儒术,他建立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儒道法互补的思想体系,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发挥影响的意识形态。至宋明理学时期,这一传统文化开始走向自己的鼎盛时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曾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发展更新的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学术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过程。摘编自刘若斌《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根据上述材料信息,提炼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如董仲舒在先秦儒学基础上提出的“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理论,宋明理学完成了儒学的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儒学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统一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秦朝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并不断自我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中兼收并蓄;农耕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儒学的这一特性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 2024届名师原创分科模拟 新S4(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2一2023学年度高三一轮复周测卷(二十)历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完全崩溃B.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稳定性D要求美元终结世界货币职能【答案】C【解析】题干内容提到美国既要保持贸易逆差,又要保持贸易顺差,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的矛盾性,因此存在不稳定性,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在20世纪70年代,A项时间不符,排除;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这种说法比较片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只是客观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的矛盾,而没有要求美元终结世界货币职能,排除D项。2.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财长约翰·康纳利的建议下,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参与该体系的西方大国,无奈、震惊、不满,康纳利在随后的十国集团会议上对那些财经官员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这主要说明A.美元失去了世界货币的重要地位B.美国具有大国的担当精神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走向没落D.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答案】D·48·

  • ‹‹ 11380 ››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