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9月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84

2023年高二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9月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名师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3月联考高二语文
    2、2024浙江省精诚联盟3月联考高二
    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
    4、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
    5、2023-2024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
    6、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202412月
    7、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数学答案
    8、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高三语文
    9、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3月联考技术答案
    10、2024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一位帝王只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位帝王可用多个年号。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宣仁后在苏辙上疏后依然犹豫不决”错误,根据原文“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可知,苏辙的上疏得到了宣仁后的肯定,宣仁后认为苏辙的话极合理,众大臣都顺从并赞成,“调停”之说就此作罢。13.(1)王安石说:“你的话确实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超过一个月不讲青苗法。(“诚”“徐”“逾”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2)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君主就威严而国家安宁太;疏远君子,任用小人,那么君主就有忧患而国家危险。(“远”“任”“殆”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第(1)句:诚,确实;徐,缓慢,慢慢;逾,逾越,超过。第(2)句:远,疏远,远离;任,任用;殆,危险。14.①司马光将苏辙置于第三等,②范镇感到为难,③胡宿认为苏辙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殿试制科策问。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落。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只有考官胡宿认为苏辙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宋仁宗说:“本来想用直言来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已即位两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王安石拿出《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王安石说:“你的话确实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超过一个月不讲青苗法。恰逢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于是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府推官。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只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论议,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从元祐初年开始,政局改变一新,到现在已经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但元丰年间的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在位大臣,吕大防、刘挚很忧虑,想稍加推举任用(他们),来息过去的怨恨,叫作“调停”。宣仁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责这做法不对,又上疏说:“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君主就威严而国家安宁太;疏远君子,任用小人,那么君主就有忧患而国家危险。况且君子和小人,在形势上如同冰和炭一样,在一起相处必然相争。一争之后,小人一定取胜,君子一定失败。”奏疏送入宫中,宣仁后命令宰相在帘前诵读,(然后)说:“苏辙担心我们君臣要兼用正和邪两种人,他的话极合理。”众大臣都顺从并赞成,“调停”之说就此作罢。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分析不当,“鲁国酒薄,所以诗人开怀畅饮而不醉”错误,这里表意为“诗人没有兴致去痛饮酣醉”。16.①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思念,点明了主旨,为点睛之笔。②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那流水不息、相【高语文参老考答案、笔2,瓦(共4页)】23-21A·
本文标签: 语文 数学 历史 地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