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衡水名师151靶向提升

炎德英才大联考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1历史答案

衡水名师151靶向提升 88

炎德英才大联考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1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名师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2.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据此可知,陈独秀27李大钊指出:“国内的产业多被压倒,输入超过输出…欧战期内,一时赴法赴俄班A.唤醒了工农群众参政热情的华工人数甚众,战后又用不着他们了,他们只得转回故土。这就是世界的资产B揭露了国民政府专制独裁C.深人反思了西方政治文明D.指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阶级压迫世界的无产阶级的现象,这就是世界的无产阶级寻不着工作的现象。”23.下表所示为近代几位主要教育家的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主张李大钊意在阐述中国姓时间教育家A.工人为欧战作出巨大牺牲B.无产阶级革命的正当性主张C.暴力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D.民主革命属于世界革命1912年蔡元培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28.陈独秀在《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中指出,“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得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主张五育并举住和交通”“可见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胡适也说道:“世界人类的文明和幸福,惟工人所创造。”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最早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学校课程,通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推动1904年张伯苓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校园体育课程建设。他在创办南开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B.知识分子关于劳动的认识日益趋同C.五四运动提高了工人政治地位D.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扩大了社会影响选择东西方教育存在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传统的教育侧重“情意”教育,1928年梁漱溟例如孝悌之教;而西方人侧重“知识”教育,例如自然科学之教。东29.毛泽东曾说:从184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答题西方教育各有得失,应该相互借鉴帝国主义。中国人被迫从资产阶级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A.培育积极健康的新国民精神等思想武器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B要明确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C.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相接轨D,在重视传统中汲取文化力量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毛泽东的分析意在24.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指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民间的小儿女,村A指出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存在局限B.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反侵略意义夫农妇,痴男怨女,歌童舞妓,弹唱的,说书的,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C.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积极作用D.强调新文化运动失败根本原因创造者”;《国风》《九歌》、乐府诗等都来自民间,“以后的词起于歌妓舞女,小说起30.下表为20世纪初国内一些报刊对十月革命的相关报道。由此可知,当时中国4于街上说书讲史的”。据此可知,胡适强调文章A.新文学具有民化特点署名出处时间B新文学应与工农相结合C新文学是旧文学的异化D.新文学利于文化的下移《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新青年》1918.11625.1922年,近代学者钱玄同在日记中回顾了自己20年来的思想变化(内容见下《俄国两政府的对华政策》(国民党代表)戴季陶《星期评论》1919.9.4图)。该日记四、一九○八一一五,主张保存汉字,极端排斥国语改用拼音之说。一九二一以来主《俄国革命五周年纪念》(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导》1922.11.2张“国语”非改用拼音不可,极端排斥汉字保存论。A.各界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趋同B.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多元性五、一九一二竭力反对汉字改写横行。一九一七以来竭力主张汉字改写横行。C,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条件已成熟六、一九一二一一五,主张复汉族古衣冠。一九一六以来主张改穿西装。D.人民普遍拥护俄国革命道路七、一九○九一一五,主张遵修古礼。一九一六以来主张废弃古礼。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10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观念的变化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11B体现了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材料一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最初的根本出发点即是维护民国来之不易的共C.折射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国体。随后,陈独秀提出国民应“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吾人果欲于政治12D,说明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1326新文化运动后期的知识分子至少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大多数属于自由主义知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识分子;第二类更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与西方文化之间进行衔接的关节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他在被后世认作《青年杂志》发刊词的14点;第三类倾向于日德式的国家集权的建国主张;第四类试图通过工农阶级的觉《敬告青年》中提道:“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悟来变革社会。这说明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15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A.思想多元导致军阀割据出现B.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界主流殆尽。”接下C.留学生是社会变革中坚力量D西方思想的中国化改造加深一摘编自赵菲《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以政治思想与文化主张为中心》历史·周测卷(二十四)第5页(共8页)历史·周测卷(二十四)第6页(共8页)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