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考]2026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1语文XS5G试题

1

[名校联考]2026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1语文XS5G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名师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学年上期高三名校联考六
    2、2024年名校联盟优质校高三大联考试卷语文
    3、名校大联考2023-2024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
    4、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名校联考卷语文
    5、2023-2024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名校联考卷
    6、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
    7、2024名校高三联考模拟试卷二
    8、2023-2024年下期高三名校联考(五)语文
    9、2023-2024学年下期高三名校联考(二)
    10、2023-2024学年高三名校联考试题
高考总复·周周测语文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使全体城邦人民都能够服从正义的制度。为了确保事物符合正义的标准,就必须摒弃一切偏私之见,而法律正是这样一个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判断标准。通过法律的约束和规范,能够确保公和正义的实现,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答案解析网三、二者正义思想的相同点答案解析网7首先,二者正义思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问题。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取代传统的奴隶主贵族。面对自西周末年以来战乱不断的局面,孟子认为要想实现天下大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实行仁政,让正义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层面为大一统国家的产生做理论上的准备。而亚里士多德则生活在古希腊由鼎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城邦社会的混乱不堪以及外部马其顿王国的威胁逼近,他坚信,唯有让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明确区分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那些日渐衰微的希腊城邦方能重归社会安宁、政治清明的和谐之境。答案解析网⑧其次,二者正义思想的共同之处还在于对教育的重视。孟子作为“性善论”的坚定拥护者,主张人性本善,在孟子那里,正义本身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只需要加以引导和教育就可以显现出来。而亚里士多德把人视作政治动物,天然具备趋利避害的本能。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拥有私心并非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以确保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教育掌握德性与中庸之道,就是一个正义的人。因此可以说,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均强调教育是引领人向善、使人实现幸福的必要手段,这凸显了他们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与重视。(摘编自郁昌同《孟子与亚里士多德正义观之比较》)A.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是构成正义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没有道德教育,也无法逐步达成正义的目标。答案解析网B.以“制民之产”为基础,统治者推行仁政,民众则自觉接受教化,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构建充满正义的社会。答案解析网C.富人主张专政,穷人提倡绝对的民主自由,中产阶级提倡民主,因此在富人与穷人之间,中产阶级的立场倾向于穷人。答案解析网D.理智德性是经过思考和反复思维的德性,因为其大多是通过教导来传授和发展,所以不能短时间内获得。答案解析网【答案】C答案解析网【解析】“中产阶级的立场倾向于穷人”错误,原文第(4段说中产阶级是“是中道的代表”,并没有说中产阶级倾向于哪一方。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解析网B.柏拉图认为法律应维护全体城邦利益,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律应是良好的法律。C.如果人们真诚地以正义法律为判断标准,摒弃偏私之见,就可能真正实现正义和公。周周测·语文五第5页(共6页)[26-2】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