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教育]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调研试题(卷)语文B(部编版)答案

8

[学林教育]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调研试题(卷)语文B(部编版)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名师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025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命题学校:麻城一中命题教师:石万金审题教师:陈益鹏审题学校:英山一中审题教师:朱龙考试时间:2025年4月14日上午0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新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夏商周及之前,“年”有不同的称谓。《尔雅·释天》记载:“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其中的“年”,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年”字,便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云:“年,谷熟也。”谷物一年一熟,人们便以谷物成熟的的周期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年。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的开端。中国古人十分重视时间的开端,认为这对于秩序的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所谓“履端于始,序则不”。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作为自己的“年始”,为过年俗的形成奠定了时间基础。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我们难以确知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到了周代,已经形成丰富的过年俗。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年始,年终祭祀、庆贺与正月之吉的行事,构成当时过年的基本内容。周代,新年这天多被称为“正月之吉”,宫廷中要举行盛大的朝正仪式,诸侯百官朝见天子,天子则举行宴会活动,并表彰奖励诸侯百官的功劳。正月之吉也是公布政令法律、教化百姓的日子。周代的岁首行事,更多是利用新年伊始、岁月更新的机会发布政令,推行教化,以保证整个社会在新的一年里有序运行。母庸置疑,过年的俗在周代已经形成,春节至少经历了三千多年的生命历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一日成为岁首之日,年终岁首活动相应转移到新的时间来举行。此后两千余年,过年基本上就以夏历一月一日为标志性时间展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春节之所以续不绝,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第一,春节植根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是春节持续存在的根基。第二,历法的长期稳定和节假制度的建立,为春节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三代之前我国已经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之后虽然历法测算日臻精密,但编制历法的原则长期稳定,这同样为春节的持续存在提供了条件。第三,官民共辛的特征造就了庞大的春节传承群体。官民共享,不仅仅意味着统治阶层会和民百姓一样亲自参与节日的各种俗活动:更重要的是,官方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节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时空。人们通过参与其中来协调天人关系,更新社会关系,并让个体的身心关系得到调节,使春节具有强化个人同家庭、家乡、地方、国家的情感联系,增强社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功能,从而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之中,成为社会成员无法离弃的文化传统。第四,不断更新、开放包容的春节文化,为春节的传承持续赋能。春节不是化封闭的文化系统,它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已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俗活动。春节文化蕴含着物质充裕、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等人类共同生活理想,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2025年券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