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联考卷(六)6答案(语文)

69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联考卷(六)6答案(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名师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高考
    2、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24年高考喜报
    3、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高中招生简章
    4、2024云南民族中学高三月考
    5、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4高考喜报
    6、云南民大附中2024年高考
    7、2023-2024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中考喜报
    8、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24年招生简章
    9、云南民大附中2024高考
    10、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招生简章
2024高考名校导航冲刺金卷·语文(六)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B.“江州的地理环境对白居易江州诗文创作的直接影响”错误。白居易诗文江州诗文创作在思想内容、风格上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他被贬谪的遭遇,而不是客观的“江州的地理环境”。C.“否则文人墨客经过江州时不会留下诗歌和文章”错误。选项强行关联,原文是“文人墨客凡过此地者,几乎没有不留下诗文的,这又促进了地域文学的丰富繁荣”,选项变成了所有文人墨客经过此地都要留下诗文,而且文人墨客留下诗文也不仅是因为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帮助创造了江州地域文学的丰富繁荣,更主要是对白居易这个人的缅怀、追慕。D.“又进一步指出古诗词中的三类地理景观类型可随时随地进行相互转化”错误,错误的点是“随时随地”和“相互转化”上。原文的语句是“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的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部分原为具体地域景观的描写,随着岁月流逝,由狭域景观信息转化为广域或隐域景观信息而流传于世”,即原文只说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但不等于是“随时随地”;其次,原文只谈到“由狭域景观信息转化为广域或隐域景观信息”的类型,不能得出“相互转化”。)2.D(“如果白居易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就不会有变化”错误。选项夸大了外在的环境对诗歌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的影响,细读材料一可知:文人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的变化,主要是与自身的遭遇,比如政治仕途、家庭变故等有关。)3.D(“更倾向其对旅游者引发的遐思与共鸣”错误,于文无据。原文说“大量融贯于名篇佳句中的旅游景观,往往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诗人在诗句中…并赋予其一定的情感内容,又能引发旅游者的共情”,但接着原文用的是“同时,大量的诗词以碑刻、楹联、壁挂等形式加人…使旅游者…这在无形中强化了地理景观作为风景的价值”“此外,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还可用于古旧旅游景观的考证、发掘和开发利用”,即原文谈了地理景观信息的旅游地理意义三个方面,是并列行的,没有“更倾向”。)4.B(A.“也有‘青崖’等广域景观”错误。“青崖”就是险峻的青山,它没有确定的地理区域范围、景观位置也不特定,应该属于隐域景观。C.“白居易被贬江州四年…这些诗对江州地理景观有强化作用”错误。根据材料二“大量的诗词以碑刻…加人旅游景观中…使旅游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能品评诗句中的景观,这在无形中强化了地理景观作为风景的价值”,即“强化地理景观作为风景的价值”是从旅游者观光、品评的角度来谈,而不是从创作者来谈。D.“对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李煜而言有考证作用”错误。李煜的“雕栏玉砌”只是宫殿的泛称,而不能作为考证依据。)5.①材料一中谈到的“空间”,是指文学地理学角度说的“地理空间”,即白居易被贬后的江州这一地域。材料二中谈到的“空间”,是指出现在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包括具体地域景观和转化后的广域或隐域景观信息。(3分)②材料一是相对于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的分类而言,具有人的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参与其中并经过文学化的地理空间;材料二是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地理景观信息对现代旅游的意义而言的。(3分)6.B(“北生敏感而多疑”错,第五段“小姨望了他一眼,用手指指楼下,这小孩子懂事,恐怕下面知道,赶忙把自己手掌掩到自己的嘴唇,望望小姨,摇了一摇那颗小小的头颅,意思像在说:‘莫说,莫说。’”由此可见,北生是懂事,担心惊扰到楼下病人,而非“敏感而多疑”。》7.B(“情节一波三折”有误,小说淡化情节,以主人公岳珉所见所感所想展开描写,尤其展现出的宁谧祥和的田园风光,使文章富有散文韵味。)8.文章运用象征手法。①脱线风筝不知从何处来,坠往何处,象征岳珉一家人的处境无依无靠。②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父亲死去,等待没有结果。③象征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饱受离乱之苦。(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9.①诗意的田园和丑陋的战争。小说中风景暂时沉静、清新怡人,但农村的和静穆必然会被战乱毁掉。②家庭的期盼与失望。战争中,几个女人热切期盼家人的帮助从而避难,却不知父亲已亡,希望落空前途难卜③家庭的温馨与母亲病重的悲惨命运。母亲缠绵病榻,家人相互体凉、温情关怀,但终究抵不过命运,母亲即将走向死亡。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塑造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其实是对农村生活的理想化刻画,表达出现实中战争对原始和谐的破坏,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拨弄。(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10.BDF(“白云去浮山三十里”,句子结构完整,故B处停顿。“道曲艰”反应路途情况,是主谓短语,句子结构完整,故D处停顿。“遇阴雨则不达”是兼语句,和“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都是反应路途情况。两句中间断开,故F处停顿。故选BDF)11.A(A.错误。意义和用法不都相同。前两个“烛”,作动词,意为“照”;“风烛”的“烛”是名词,指蜡烛。句意:传闻中大多说,海市蜃楼能照亮天空。雪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风中摇曳的烛火,残余的岁月B.正确。当夫神宫也当:对着、向着。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假如。C.正确。D.正确。)12.B(“苏轼在登州时傍晚也看见了海市奇观”错误。由原文“以岁晚得见为奇,然霜晓雾后,往往遇之,亦不必拘拘于春夏也”可知,“岁晚”与“春夏”相对,所以“岁晚”不是傍晚,是指冬天。)13.(1)只称赞登州海市的人,大概不免是目盲耳聋。(“但”,只;“盖”,大概;“瞽聋”,目盲耳聋。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2)大概路途遥远、地处幽静,而游玩的人又没有什么可借助的条件,那么游人的足迹自然就稀少了,并不在于山有名气还是没名气。(“取资”,借助的条件;“希”,同“稀”,少;“名”,名气。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14.黄宗羲认为验证事实要靠亲眼目睹而不是相信传闻,(2分)方苞认为名气会使人引祸缠身,无名方可自保。(1分)15.C(“对那些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同情”无中生有。“著书都为稻粱谋”,对那些不顾国家利益、只醉心【2024高考名校导航冲刺金卷·语文(六)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