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鼎尖教育 2024届高一2月开学考语文答案

109

安徽鼎尖教育 2024届高一2月开学考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名师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安徽省鼎尖教育试卷高一2024
    2、2023-2024安徽鼎尖教育联考高一
    3、安徽2024学年鼎尖名校高二期末考试
    4、安徽鼎尖名校2024高二联考
    5、2024安徽鼎尖教育高三10月联考
    6、2023-2024安徽省鼎尖教育高三八月
    7、2023-2024安徽省鼎尖教育试卷答案
    8、2023-2024安徽省鼎尖教育试卷高一英语
    9、2023-2024鼎尖名校联考安徽
    10、2023-2024安徽鼎尖教育十一月考卷答案
合肥六校联盟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学校:合肥五中命题老师:朱显晨审题老师:林丽28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为(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339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币鸡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统可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标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摘编自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材料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