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JY高三·A区专用·模拟卷(二)2语文试题

51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JY高三·A区专用·模拟卷(二)2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名师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意思。)8.①通过对夜色中三危山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精神世界”“暗喻”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语句的哲学意味。②使用拟人手法,“山崖上的莫高窟全都闭上了眼腈”赋予莫高窟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莫高窟封闭沉积的状态。③使用比喻手法,将“洞窟”比作“眼睛”,生动形象地指出莫高窟是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存在。④语句整散结合,既有“一个洞窟就是一个眼睛,几百个洞窟就是无数双眼睛”这样的整句,又有散句,句式灵活,赋予文章音韵美。(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时,可以关注语句中使用的词语、句式、修辞。第一句运用蕴含哲学意味的词语,第二句使用的是拟人修辞,第三句使用的是比喻修辞,第一、二句使用的是散句,第三句使用的是整句,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作答时,要结合文中的语句内容加以分析。)9.①文章描写了敦煌岩泉河岸落日时分和夜晚时分的风景,沉寂的景色让人入迷。②文章通过一系列残片介绍了敦煌的历史,重点讲述了探险家斯坦因盗取敦煌宝物的历史,这段历史使人忧伤。③敦煌的风景和历史使作者沉思,他感慨虽然宕泉河边民族或部落的遗迹并没有保留下来,但朝觐拜佛的人接连不断;感慨莫高窟因他国人的盗窃和藏经洞文物的散失才成就了敦煌学,给人以吊诡之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答时,需要对应“风景·历史·沉思”这三个关键词对文章进行解读。“风景”这一关键词体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写了敦煌宕泉河边的景色;“历史”这一关键词贯穿全文,写了宕泉河边的民族、敦煌的历史、斯坦因盗窃文物的历史;“沉思”这一关键词也是贯穿全文,“我”始终都在沉思着。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做到观点明确。)10.CFG(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人”做“无”的主语,A处不能断开。“离法”修饰“罪”,B处不能断开,C处要断开。“鱼无失水之祸”与“人无离法之罪”结构一致,D、E处不能断开,F处要断开。“如此”是像这样的意思,G处需要断开,“天下少不治”是指天下很少有不能治理好的,H处不能断开。原文标点为: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治。)11.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文化常识。A项,“因其固然”的“因”指顺应,与文中加点的“因”意思相同。B项,“引喻失义”的“引”指引用,与文中加点的“引”意思不同。D项,“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指用来…的,与文中加点的“所以”意思不同。)12.B(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国家不需通过法制就能实现百姓不会因战争而丧命的愿景”错误,从原文“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可知,最安定的社会的法制好比早晨的露水,纯洁质朴而不散漫,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法制。)13.(1)把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理的对与错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与重寄托在权衡上。(“治乱”“是非”“属”各1分,句意1分)(2)用取得的财产赏赐功臣,天下人都争相受到鼓励,这就是懂得利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竞”“劝”“通”各1分,句意1分)汇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句中的关键词:(1)治乱:国家的安定与动乱。是非:事理的对与错。属:寄托,委托。(2)竞:争相。劝:受到鼓励。通:通晓,懂得。]14.①材料一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石匠用尽技巧修整泰山,孟贲、夏育用尽威力治理百姓,来论证君主要有“大体”,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②材料二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商汤、周武消灭夏、商之后将土地、财物封赏给功臣的例子,来论证君主要有“大体”,要懂得为君之道。(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证方法。两则材料都谈及君主要有“大体”,材料一中“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高三仿真模拟一·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243305D
本文标签: JY答案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