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同卷·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乙卷 语文(一)乙

103

衡中同卷·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乙卷 语文(一)乙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名师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答案语文
    2、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轮答案语文
    3、衡中同卷2023-2024高三语文
    4、2024衡中同卷全国三卷
    5、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全国三卷
    6、2024衡中同卷语文答案
    7、2024衡中同卷语文
    8、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调
    9、2024衡中同卷答案高考分科
    10、2024衡中同卷新高考
17.(1)俯仰之间已为陈迹(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18.A人明捕规光线的能力B并提高了设备的性能(每处2分)【解2/3处,前面讲“这种小型设备可用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看'并形成记忆”,后面讲“像视神经一样”,又是在“模仿”,故可具“人眼捕捉光线的能力”之类的句子。B处,语境讲的是“与此前已知设备相比”“新设备”的好处,除了“显著降低了能耗”之外,再就只能是“提高了设备的性能”之类的了。19.(1)语句③修改为:以识别物体、颜色和其他视觉特征。(2)语句④修改为:研究团队从人眼中汲取灵感。(3)语句⑩修改为:可以大大减少执行复杂视觉任务所需的能量。(每点2分)【解析】语句③成分残缺,宾语之一的“视觉”缺中心词与谓语“识别”搭配,应该在后面加上“特征”。语句④介词运用不当,要把“在…中”改为“从…中”。语句⑩搭配不当,“所需的能量”只能是“增加”或“减少”,而不是“降低”。20.“悄悄、油油、尖尖”这三个叠音词与“悄、油、尖”这三个单音词相比,语意得到强化:①“悄悄”是“不让人知道”的意思,比“悄”更有人情味,突出了枣树谦让的品质;②“油油”是“草木有光泽的样子”,比“油(植物产生的液体)”显得更有光泽,突出了枣叶的可爱;③“尖尖”是“末端细小尖锐的样子”,比“尖”的程度更重,突出表现了小青枣细小的特点。(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①连用两个逗号,使得“知道”“找到”“酿造”这三个动作分隔开来,(2分)仿佛枣花在诉说,从而揭示了枣花“隐藏着自己”的原因。(2分)②连用两个逗号,将名叫“枣花”的面食的外形、颜色、气味分隔开来描写,(2分)仿佛电影慢镜头,突出了这种面食招人喜爱的特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①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枣花的朴实、凡。②原句更符合原文的语境。原句与下文写枣花与桂花的对比,保持一致。(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写作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为漫画。根据漫画中乌龟获第一名、兔子获第二名来看,漫画“化用”的是传统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但与《龟兔赛跑》不同的是,兔子拿着尺子和放大镜,再联系漫画的标题《找差距》可知,漫画是用夸张的手法讽刺兔子在比赛失败以后,查找第二名与第一名在台阶的高度上有多大的差距。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沉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擅长奔跑的兔子,为什么败给了不擅长奔跑的乌龟?第二,比赛失败后的兔子,到底该反思什么?思考第一个问题可知,兔子由于骄傲轻敌,看不起对手才会睡大觉,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立意:①态度决定一切;②尊重对手是战胜对手的前提。思考第二个问题可知,兔子比赛失败后,应该检讨的是比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只有明白了自己在比赛过程中还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才能在以后的比赛中东山再起。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立意: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②不要输了过程。【参考译文】材料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涿谷交战。宋国人已摆好阵势,楚国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楚国人多而宋国人少,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有排好队列时向他们攻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重复伤害伤兵,不捉须发斑白的老人,不把人推向危险的地方,不逼迫人到困苦的地步,不击鼓向没有排好阵列的敌军进攻。'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民众,不保全国家的根本,只不过要表现自己的仁义罢了。”宋襄公说:“不回到你的队列里去,我将按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回到队列里,楚国人已排好队列构成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人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过了三天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的祸害。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做而后民众才能听从,这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排在队伍的行列里行军打仗民众才肯耕战,那么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语文参考答案(CJ)一2材料二: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辩明。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邮国的国君部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雕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千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竞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部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荞。

扫码二维码